2016年3月25—27日,第36届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举行。本届大赛以“发现 创新 责任”为主题,旨在引领广大青少年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感受科技进步为人类带来的美好生活,通过创新大赛活动感受追逐科学梦想的成功与快乐。本届创新大赛继续延续国际化评审,今年共有2名外籍评委参与评审,共评选出青少年科技创新项目一等奖99项,优秀青少年科技创新境外组项目一等奖13项,以及十佳优秀科技实践活动奖。
经过3天激烈的角逐,北京育才学校获学生项目一等奖2项:《让马铃薯主食走上我们的餐桌》小学四年级王祺、李明翰,指导教师陈宏程;《日本动漫文化对中国青少年成长的影响调查研究》初三葛静怡、朱琳岳,指导教师陈宏程;二等奖1项(《纯培养体系下的藻类生物量的实时监测系统研发》高三朱皓平,指导教师王敏、刘娟);十佳优秀科技实践活动奖1项(《“让北京的树坑绿起来”科技实践活动》指导教师陈宏程、张桂玲、马志洪。大赛期间,曲建国副校长看望参赛选手,陈宏程老师带队参加。
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陈佳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丁仲礼,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专家委员会主任吴岳良,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房建成,北京市副市长隋振江,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中国科技馆馆长束为,北京市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夏强,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北京市教委、怀柔区委区政府、北京市科委、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北京市科协有关负责人,北京市各区的竞赛组织工作者,关心、支持青少年科技活动的教师、辅导员、评委、领队和媒体记者,热心青少年科教事业的社会各界代表1000余人参加闭幕式颁奖活动。
据了解,参与本届大赛初赛的全市青少年共计30余万人,各区上报参赛的初评作品达1937项,科技辅导员科教创新竞赛项目155项等,项目内容涉及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及社会科学领域等13个学科 。另外,参加本届大赛的共有来自澳大利亚、捷克、丹麦、以色列、意大利、马来西亚、俄罗斯、南非、乌克兰、美国等10个国家,以及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14个代表团,国际及港澳台代表共81人,其中成人35人、学生46人;共有参赛及展示项目30项(其中参赛项目28项)。
大赛期间,还向师生发放了北京市科协组织出版的《创青春——2011-2015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回望录》一书,回顾“十二五”期间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记录总结过去5年来北京青少年各类科技竞赛及活动。在展示成绩的同时,探索出青少年科技教育的新方法与新途径,总结经验,为“十三五”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