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日,教育部就中小学书法教育,下发了《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的文件。文件从“充分认识开展书法教育的重要意义;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总体要求;为落实书法教育提供条件保障”[1]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意见》指出: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书法教育对中小学生进行书写基本技能的培养和书法艺术欣赏,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爱国情怀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汉字书写能力,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2]
写字教学、书法教育,已经作为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3]的重要议题,摆在了我们书法教育工作者的面前,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书法教育现状,值得我们去探究从小学开始的基础写字教育。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促进小学写字教学的实效性,切实提升小学生书写汉字的技能,是书法教育工作者永远追随的研究课题。
经过20余年的写字教学的实践与摸索,根据两种思维的理念,将“学习迁移”理论运用于写字教学中。这种理论的运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写字的兴趣,更为重要的是促进学生写字技能的提升,节省学习时间,锻炼学生思维。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也都可以得到相应的提升。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什么是“学习迁移”?是指学生的学习经验对以后的学习产生影响及其将所学到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心理活动过程。[4]学习的迁移,实际上也是知识的迁移,通过知识的迁移。进而转化为技能和能力的迁移。技能和能力的获取,对学生来讲,是终生受益的。
具体到小学写字教学中,如何实现写字知识的迁移呢?我们来看下面的一段话:
“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要人人成为书法家,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格,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对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断专行,是容易误事的,练习写字可以逐渐免除这些毛病,但要成为书法家,那是另有一套专门的练习步骤,不必作为对于中小学生的普遍要求。””[5]
这是一九六二年八月郭沫若同志为《人民教育》题词。这段题词,对中小学的写字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同时也指出写好字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有益的影响。这些影响,对于学生今后的成长,是大有补益的。
运用学习迁移的理论,我们来分析这句话:“把字写得端正、干净、容易认,对养成习惯有好处。”将汉字写好,可以养成好的习惯。这不正是由于写字知识的学习而转化为学生能力的提升吗?这正是知识迁移所带来的结果。
书中指出:对知识的理解过程分为两步:第一步,把新知识和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第二步,进行思维的加工。前者是思维材料,后者是思维方法。如果旧知识(经验)与新知识在思维材料或思维方法上没有任何的联系,则旧知识对新知识不产生影响。如果有的旧知识(经验)作为思维材料或作为思维方法,参与了新知识的理解过程,这些相关旧知识促进(影响)新知识的理解。这种“参与”和“促进”的过程,就是迁移的过程。[6]
结合自身的写字教学实践,以及对学习迁移理论的学习,我认为在小学写字教学中,写字知识的迁移,会促进写字教学的实效,对于学生写字技能的提升,对于学生好习惯的养成,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 基本笔画知识的学习迁移:
汉字笔画是构成汉字最基本的单位,笔画书写的质量影响汉字整体表现效果。笔画教学分为基本笔画教学和复合笔画教学。基本笔画是单一笔画构成,而复合笔画是在基本笔画的基础上,根据字的需要,由两个或两个基本笔画以上组成的较为复杂的笔画。笔画的教学重点,不仅仅是让学生认识基本笔画和复合笔画的名称、形态,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各种笔画的书写方法。如果每个笔画都对学生进行讲解,学生学起来势必感到枯燥乏味,学习的质量必然不高,会造成教学的无效,耽误师生时间,可怕的是使学生对写字失去兴趣。
针对笔画教学内容的分析,其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方法,也就是用笔的学习。对于小学生而言,基本的用笔方法掌握以后,所有笔画的书写质量都将获得提升,这就需要教师认真思考,哪一个笔画涵盖所有的用笔知识?
以硬笔笔画教学为例:小学阶段,硬笔楷书笔画的用笔不外乎三种,即顿笔、行笔、收笔。“横”画的写法,就已经将这三种用笔全部囊括。在课堂上,我将横画划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笔画的起笔部分,即笔画的“头”;第二部分,是笔画的中段,即笔画的“身”;第三部分,是笔画的收笔部分,即笔画的“脚”。三个部分以人的身体来命名,学生学起来不感到陌生,感觉横画就再我们的身体里。进一步,以学生的生活实例阐述用笔:男生要理发,女生要梳头,发型显现一个人的精神,横画的头怎样梳理?顿笔的知识开始渗透;中段的行笔就是我们每天穿的衣服,衣服要干净整齐,所以我们的行笔要利落,笔画书写要直,就是指我们书写的干净;收笔出犹如每天我们要穿鞋,笔画如何穿鞋?收笔的动作随之渗透。
这样的讲述,学生爱听,训练爱写,易记易懂。练习的时候,学生哪里出现的问题,教师就会有针对性的指出:你为何不给这个笔画梳头啊?衣服好脏啊?这双“鞋”坏了,看看怎样修理一下?这样指出问题,学生笑了,也明白老师说的含义,错误自然改正。课堂气氛变得亲切自然,学生学习效果明显。以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为旧知识,迁移到笔画学习的新知识,通过学生书写的验证,教学的实效性凸显。
横画的书写掌握,为后面笔画的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竖、撇、捺、折、钩、点、提,这些基本笔画的用笔方法都会迎刃而解。因为他们的书写都是相通的。同样,基本笔画的书写,促进复合笔画的学习。所以,横画用笔方法的学习,又一次验证了书中指出的:旧知识(经验)作为思维材料或作为思维方法,参与了新知识的理解过程,这些相关旧知识促进(影响)新知识的理解。[7]
在硬笔笔画练习到一定阶段以后,学生体会书写的要素也会多起来,学生就会延伸出一些问题,如:在硬笔书写中笔画的力度如何控制?笔画书写的方向如何把握?他们会带着这些问题去思考,带着这些问题去实际书写,一旦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实践解决了这些问题,问题转化为知识,则是孩子终生受益的。在学习中,学生发现问题,进而运用各种手段解决问题,最终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而是思维方法,是一种融化在自己血液里的写字技能。
二、 间架结构知识的学习迁移:
间架结构,是汉字书写的难点。汉字写不好,很大程度上是处理不好笔画之间的搭配,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安排造成的。处理好结构规律,是教学中的难点。通过对汉字结构的归纳,汉字结构无外乎两大类,即独体结构和复合结构。复合结构又分为上下结构、上中下结构、左右结构、左中右结构、半包围结构、全包围结构、品字结构。
种类虽然繁多,但汉字结构总目标不会变,那就是:字体端正,笔画舒展、布白均匀、宽窄合理,高低错落,大小得当。简短的二十六个字,概括了楷书汉字结构的法则。例如:我们在处理上下结构的字时,就要考虑哪一个笔画需要舒展,则这个笔画就是字的主笔;还要考虑上下两个部分的宽窄搭配,搭配合理,字就会产生美感;考虑搭配的同时,就要思考上下两部分的大小关系,于是,上下结构的“天覆”、“地载”的古训,也会随之化解。教师通过将结构特点进行分类,找“特点字”与学生共同分析,一个击破,各个击破,犹如“多米诺骨牌”一样,但这其中存在着知识的新旧联系。
结构教学,运用的是“典型”,这是施行迁移的一个策略。典型是一种科学的方法,由于同一类事物有共同的本质属性,采用典型方法,就是用相同的思维方法去研究同一类事物。[8]
三、 书法欣赏的知识迁移:
通过笔画和结构的学习,从学生生活学习的身边事件引入写字教学,学生会感到书写美观的字,离自己并不遥远。学生的写字技能得到提升,思考问题的角度会产生相应的变化,思维的深度得到延伸。在学生写字教学中,学生的表现为:不满足于单个字的质量优劣,向书法的章法方向思考,想尝试作品的训练;有的学生想看到古代书法家的作品;有的学生不满足于楷书的书写,试想中国的汉字最早是什么样子的……。所有这些问题,都说明这些学生在写字的学习上,有自己的见地,有自己的思考,有不满足现状的、向上的求知欲望。这时,我认识到:写字是技能的培养,书法才是文化的体现。给学生适当的将一些书法发展史,会增强学生对汉字的情感;给学生讲一些古代书法家练字的故事,会使我们的学生知道“苦尽甘来”的道理,对于学生的意志品质是一个“言传”的好机会。开设书法欣赏课,能够有助于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知识情感迁移。
中国书法的发展,就是中国历史的缩影。历朝历代书家辈出,每一个汉字的产生,都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最初的甲骨文、金文、钟鼎文、石鼓文,到小篆、隶书、章草、行书、楷书,就是中国书法文化的延绵历程。让我们的学生了解这些历史,就是对学生最好的爱国教育。王羲之的《兰亭序》,从欣赏写法,到全文诵读,学生陶冶其中,乐此不疲,学生从欣赏“天下第一行书”迁移到初步尝试古文的阅读;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从一开始的字迹墨迹规整到最后的墨色虚实相映,体现了书家在书写时情感带来用笔和墨色的变化,进而使学生了解到唐朝的“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的伤害,由“天下第二行书”迁移到对历史知识的解读。
这种迁移,绝不是“朝三暮四”的学习。恰恰相反,这些知识的获取,对促进学生的书写有好处,技能的提升是一个侧面,关键的是通过技能提升,文化素养会相应得到发展。而人的文化素养,正是小学阶段,每一个学科教师的责任。
通过摸索,上述是点滴的体会。在摸索的过程中,感受有几:一、两种思维学习迁移的理论,是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二、小学阶段的写字教学,利用此理论,学生在学习兴趣、能力都能得到提升,注意力、观察力都能得到锻炼;三、学生练字的过程,就是心性修炼的过程,对学生的成长,大有好处。
促进小学教学实效的手段很多,但利用学习迁移的理论指导自己的写字教学,我收获颇丰。
[1] 《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教基二(2011)4号,2011年8月
[2] 同上
[3] 同上
[4] 温寒江,《学习与思维》,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11月
[5]于魁荣,《小学写字教学实践》,北京教育出版社,1998年3月
[6]温寒江,《学习与思维》,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11月
[7]温寒江,《学习与思维》,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11月
[8]温寒江,《学习与思维》,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11月
北京市育才学校